诗篇是一个宝藏。传统上仿照摩西五经,将诗篇 150 篇分为五卷。
第一卷,1-41 篇是大卫诗集。第二卷(42-72 篇)又分为前后两部分。42-50 篇是可拉诗集(最后一首出于亚萨),后面又是大卫诗集(最后一首出于所罗门)。49-50 篇,是可拉诗集、也就是出于圣殿诗班的歌集的最后两首。
大卫是君王,所以诗篇的第一卷,比较突出的类型和主题是“君王诗篇”,尤其是弥赛亚诗篇。而可拉或亚萨是圣殿中的敬拜带领者,所以在这个部分,出现了另一个突出的类型和主题,就是“圣殿诗篇”和“锡安诗篇”。前面的 46-48 篇,是关于锡安诗篇的一个高峰。那些壮丽的句子,把基督教信仰的焦点和目光,都指向了“上帝之城”的荣耀、威严和华美。诗人企图说服他的每一位读者,心悦诚服地承认一件事。那就是除了为一座“上帝之城”而活,或者说,除了活在这座“上帝之城”,人的生命没有其他任何意义和盼望。
这个意思,延续在了第 49 篇中。但 49-50 篇,被摆在可拉诗集的最后位置。除了圣殿与圣城意象的延续外,还有别的延伸和发展。因为这两首诗篇,也可以被归入“训诲诗”的类型。我们这些罪人,怎么可能,怎么能够,去为一座上帝之城而活呢?我们需要被训诲,49 篇很像智慧书,而 50 篇很像先知书。其中都充满了对罪的责备。
49 篇,诉说了无宗教之人的虚伪。50 篇,则诉说了有宗教之人的虚伪。49 篇,是对富有与贫穷、平顺与厄困之间的颠覆。世人以为好的,诗人说未必就好。世人以为糟的,诗人说未必就糟。这取决于你生活在哪一座城?奧古斯丁说,有两种爱,塑造了两座城。一种是我之爱,一种是神之爱。在我之爱,意味着抓住一切能够抓住的,就是自由。享受一切能够享受的,就是幸福。
但诗人反复说,人在尊贵中而不醒悟,就连畜生也不如。意思是说,其实在你抓住一切能够抓住的、享受一切能够享受的之前,你就已经是尊贵的。但罪人不能体察生命本身的尊贵,反而在家道鼎盛、长命百岁中,一步步失去了这尊贵,变成了蝇营狗苟的老匹夫。
而在神之爱,尊贵本身就是自由,圣爱本身就是幸福。活在上帝之爱中,就是活在上帝之城中。49 篇似乎暗示了,今世之子比神的百姓,在这个世代更吃得开。如果你想在世上混的好,就不应该来信耶稣。有人常说,中国没有人权,只有猪权。所谓猪权,就是吃得好、睡得好的权利。而人权,包含了人的尊贵。不过可拉的后裔却说,不,这个世界的问题不是只有猪权,没有人权。而是只有人权,没有神权。或者说,只要你的生命中没有神权,你所谓的人权在圣经看来,其实还是猪权。你所谓的尊贵,在上帝眼里,仍然是卑贱。
到了 50 篇,则把训诲的矛头,指向了上帝的百姓。按说,相信耶和华的子民,终于有了真正的尊贵了。因为世界上只有对上帝的信仰才是尊贵的。人只要相信上帝以外的任何事物,人就是贱人,把自己的尊贵抛弃了。可是,诗人又进一步说,那么献祭、礼拜和一切宗教生活的形式,可以保证我们的尊贵,不堕入畜生不如的卑贱吗?不。亚萨在这里,就像以赛亚或阿摩司一样,斩钉截铁地说,听命胜过献祭,内心的顺从,胜过外在的一切宗教责任。耶和华不需要什么,耶和华一无所缺。换言之,一切敬拜和奉献,对耶和华来说,一点功劳都没有。50 篇对有宗教之人的责备,是对道德主义的信仰的彻底否认。诗人宣告,来到耶和华面前的,真正的上帝儿女,就是能够进入和生活在上帝之城的人,必须是内心顺服上帝、并被上帝之爱所充满的人。
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人呢。整个以色列的被掳,就是要显明罗马书的结论,没有这样的人,连一个都没有。49 篇告诉我们,唯一的尊贵就是信仰。50 篇告诉我们,唯一的信仰就是福音。一切文士和法利赛人,读到 49 篇都会点头,说我不是这样的人,我不贪爱世界,不嫉妒,也不惧怕恶人。但他们读到 50 篇时,却会坐立不安。我们也是如此,除非我们相信耶稣的十字架,是带给我们尊贵的唯一的救赎。不然,就没有任何人、任何方式,可以赎买自己的灵魂。不然,读完 49-50 篇,是不能让一个基督徒安然入睡的。
除非当我们看到“赎买”这样的字眼,说无人可以为一个奴隶支付赎价;又看到“燔祭”这样的字眼,说我们所献上的任何祭都不能使上帝满足;我们就从中看见了基督,看见了那“出于神而为神”的、无辜被杀的羔羊。
因为主啊,唯有你的不眠,能使我安然睡觉;唯有你受责罚,能使我脱离罪咎;唯有你的受难,能使我重新尊贵。
愿上帝之爱,在十字架上成为赎罪祭。愿上帝之城,矗立在罪恶之地。
愿我这罪人中的罪魁,也能蒙主的训诲,沿着各各他,进入主的圣城。
愿可拉的后裔,永远称颂你。就是那叛乱之人的余种,却要因主的慈爱,永远站在圣殿中侍奉你。阿们!
王怡牧师
20180612